(一)
德语诗人里尔克曾在《杜伊诺哀歌》中表达过对现代社会的忧虑:大地注定会变得看不见。
里尔克当然语带夸张,大地不会真变得看不见。但无疑,随着钢筋混凝土铸成的高楼大厦、变幻的霓虹灯成为现代都市人主要的工作和生活场景,那些山峦、绿水、晴空和飞鸟也在渐渐远去,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正在慢慢下降。
人类为什么需要绿树和山林?
“山林与河流是我呼吸的空气,缺少这些资产累积,我不会是作者。”在中国台湾新乡土小说作家甘耀明眼里,一座伟大城市的隐形能源来自山林,饮水、空气与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源于大自然。
如果作家的回答过于浪漫,生态学家的回答可能更为严谨。
科学研究显示,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木材蓄积量,会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一座20万千瓦机组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能被48万亩人工林吸收。
其实,无须复杂的论证,仅从个体经验出发,如今近郊露营、森林徒步成为愈发新兴的“网红”项目等现象,就足以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共识——森林“疗愈”了人类。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过去一些思维误区,很多地方出现了生态破坏,在陆地,大量森林被砍伐,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到严重影响;在海洋,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所必要的红树林遭到破坏。
人类应当如何回馈和治愈自然?
随着绿色发展的思想成为主流,这一命题正成为各界不断求索的方向。近年来,包括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都积极做出了有益探索,作为长期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力量,恒生中国的“种未来”项目也成为有益的探索。
(二)
“恒生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公益性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着手点——蓝碳和绿碳。”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介绍说。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蓝碳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绿碳则是指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并储存的二氧化碳。
为此,2022年,恒生中国推出升级版的“种未来”项目,以“蓝碳+绿碳”双概念在福建和四川两地开展保护生态、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项目。一方面,在福建完成100亩红树林种植、管护、补植,有效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逐步恢复当地滨海湿地红树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在四川省500亩土地上人工种植冷杉、桦木等苗木共计28750株,局部恢复当地珍稀和濒危物种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
预计在未来30到40年内,两个项目可实现固碳量共约7550吨。
“知易行难,要将破坏的生态系统重新恢复成理想的状态,需要多方的努力。”宋跃升说,恒生中国就是要在政府、公益组织之外,发挥市场的力量,做出更多的探索。
对于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模式,SEE基金会红树林保护科学顾问、厦门大学教授王文卿颇为认同。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的专家,他深感近些年来在该领域,无论是技术和理论成果、研究资金、团队规模、政策支持力度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苦恼也有,“政府主导的修复项目通常规模较大,虽然成效也很显著,但由于影响修复成效的因素复杂,受制于资金使用及时间的限制,一些创新做法无法实施。迫切需要找到小的‘试验区’,探讨一些新的修复模式。社会资金可以发挥其灵活性,对政府主导的修复项目是很好的补充。”
像恒生中国这样市场力量的加入,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恒生中国的帮助下,福建省罗源县碧里乡的100亩地成为当地探索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结合的一个“试验区”。
而在四川平武县,随着各类冷杉、桦木等苗木慢慢生长,附近大熊猫、羚牛、岩羊、林麝、川金丝猴等栖息环境“破碎化”“孤岛化”的情况正逐步得到改善。与此同时,过去的伐木工人在“变身”为护林者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
(三)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红树林地面40.6万亩,是世界上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少数国家之一。
业内专家指出,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亟待诞生新的“种树”思路——就红树林保护而言,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单纯追求红树林种植面积,向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转变。
根据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 我国计划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00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行动计划提出,不仅要有效扩大我国红树林面积,还要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
“种未来”在罗源的项目,在传统“种树”的基础上更向前多迈了一步。
王文卿介绍,不同于只是清退互花米草、“盲目”种树的传统治理模式,“种未来”项目一方面从基础做起,从理论出发厘清了种树与红树林湿地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关系,同时基于红树林种植“三分种、七分管”的特性,对当地村民进行管护培训。
“从我们的调查看,部分红树林种植项目称不上成功,成活率偏低。而在罗源湾,通过高程控制,‘宜林则林,宜滩则滩’,这一境况有了很大改善。”王文卿说,如今“种未来”项目组2022年6月在罗源湾巽屿村种下的树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此外,项目组正在编制相关的技术手册,帮助当地老百姓掌握科学的种植和管护方法。
另一方面,项目组也在积极探索红树林种植与乡村振兴的连接,除了帮助当地恢复红树林植被,项目组还引导附近村民开展滩涂贝类生态养殖,同时协助开展生态旅游工作,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和村民的就业。当地正从构建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出发,以生态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恒生愿意担当探路人、先行者,为绿色发展贡献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宋跃升说,未来,恒生中国将进一步探索生态保护的创新路径,让“种未来”项目持续、稳定地推进下去,“播种希望,绽放未来”。
图片一:“种·未来”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揭牌仪式
图片二:恒生中国志愿者参与“种·未来”森林保护修复项目补植活动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