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土坯房改建成民宿,推窗即见邛海湿地;牛圈变身时尚咖啡屋,精致甜点好评如潮;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游客嬉戏蓝花楹下,斑驳阳光洒满古村的石板路……今年五一假期,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大石板古村,成了新晋的热门打卡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日均客流超1.5万人次。
假日期间,位于西昌市的大石板古村一房难求。“不好意思,我们的房间都已经订满了。”这是西昌山有木兮精品民宿负责人陈笑羽在五一假期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如果时间退回几年前,这是村民们不敢想象的画面。”
“以前村里不少房屋都是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大石板社区妇联主席肖文婷介绍,2019年,当第一家民宿在大石板古村开门迎客时,村民们都大为不解,认为村子连年轻人都留不住,吸引外地人来旅游是“天方夜谭”。
改变来自最近几年。在西昌坚持“全域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战略,强化文旅赋能、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促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指引下,大石板古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大石板古村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地处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紧邻城市湿地公园——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当地阳光灿烂、风景宜人、依山傍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鲜明的茶马文化。
“我们当时就想,不能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要向旅游‘要饭吃’。”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石板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尹俊是这个古老村落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2019年,大石板古村乡村振兴一期项目启动,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为核心,让古村落重焕生机。2020年,该村以民宿为村域发展主导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机制,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描绘出了文旅富民的新画卷。
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惠民的美好愿景不止发生在大石板古村。位于西昌市安哈镇的中泽油橄榄基地,把乡村生产生活与休闲娱乐观光相融合,成为西昌市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工程。
“现在园区建有油橄榄种植观光区、科研生产区、水上休闲娱乐区、游客服务区、油橄榄主题花园餐饮区、民宿体验区、油橄榄博物馆展示区等功能区,实现了科研种植基地向景区转变,年游客接待量1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300万元。”中泽公司北河基地管委会主任黄勇介绍说,景区化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橄榄产业的发展,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平时我们能固定提供70个就业岗位,旺季能提供上千个岗位。”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助力西昌乡村振兴重要动能。越来越多的小村落、产业园变身旅游景点,实现了人气与经济效益双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54万人就业创业。
为了更好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西昌市还通过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等10项政策,设立5000万元的文旅发展基金等方式,充分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下一步,西昌将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文化+”特色村镇、“文创+”农业产业、“文博+”乡村文化、“文旅+”乡村度假、“非遗+”节庆演艺五大文化乡村振兴生态圈,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7